故宫博物院赵国英副院长应邀在北京大学作题为“传承与疏离——有关董其昌与王鉴画风演变关系的讨论”的讲座。,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、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联合主办,讲座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晨教授主持。
作为清初“四王画派”的代表人物之一,王鉴初学画时是以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宗理论为宗,中年以后逐渐与董其昌的理论疏离,追求“作家兼士气”的理想,演变成后来宽泛的师古,呈现出合“南北宗”为一体的趋势。“同宗而异趣”,王鉴走向了一条与董其昌以及王时敏、王原祁祖孙所不同的道路,最终与学生王石谷一起形成清初“四王画派”中的另一种风格类型。本讲座通过对王鉴与董其昌的关系以及与董其昌所提倡的“南宗”正统绘画逐渐疏离过程的讨论,思考存在于明末清初正统画派四王绘画中另一种“作家兼士气”风格类型形成的原因,同时思考绘画史与鉴藏史之间的关系。
赵国英副院长首先介绍了本专题研究的背景:中国山水画的发展,一直与是否师古以及如何师古,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明末清初,出现了以董其昌所倡导的南宗理论为宗的“四王画派”与山水画坛中的摹古风气。实际上,在“四王”画派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类型。如果将沿着董其昌指引的“纯化文人画”方向,更注重笔墨抽象表现的王时敏、王原祁祖孙划为一类的话,王鉴、王石谷可归为另一类。这一类绘画虽然也是从崇尚南宗绘画开始的,而其发展衍变的轨迹则是最终冲出了董其昌“南北宗论”的藩篱,在隶家中容纳行家因素,王石谷为突出的代表,其奠基者却非王鉴莫属。
赵国英副院长指出,王鉴本人的画风发展衍变轨迹由浑厚圆润到精能刻画,是一条与一般风格发展相异的道路,不仅涉及到以赵孟頫为代表“作家兼士气”的绘画风格类型在画史上的影响,而且与私家藏画在画家绘画风格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作用、绘画与鉴藏的关系有关。对其原因及其衍变轨迹的探讨,则是一个兼具绘画史与鉴藏史双重意义的命题。